学术交流
深海生命与生态过程创新团队工作简报
发布日期:2021-12-9

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

创新团队工作简报

 

20211031            深海生命与生态过程创新团队

一、工作进展

(一)标志性成果进展(关键重点)

(请重点阐述团队标志性成果进展;包括但不限于团队学术活动、科考航次、野外考察、获得专利、新发表署名实验室的论文、团队成员组织或参加的学术会议、社会服务等,并附上相关图片;标题请用一句话概括成果,并用1~2段话简要描述研究内容及意义;如涉及不愿意公开的内容,请标注出来。

1.研究成果

标题:整合宏组学揭示代谢调整是维持寡营养海洋微生物群落稳定的关键

深海生命与生态过程创新团队成员王大志教授课题组综合运用宏基因组学和宏蛋白质组学手段表征了印度洋北部寡营养海区微生物群落(0.2-1.6 µm)的遗传特性与蛋白表达。研究发现,该海区微生物群落结构相对稳定,主要由光营养型微生物,如蓝细菌、SAR11细菌等构成。群落变化的主控因子为盐度和温度。由于环境扰动,群落在基因和蛋白质水平上均发生了代谢调整,但并不一致。基于此,我们提出不同分子水平上的代谢调整是群落保持稳定结构的重要机制。该成果阐明了寡营养海洋微生物群落的环境驱动及应对环境变化保持稳态的机制。该成果对整合组学在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应用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为研究寡营养海洋微生物群落的动态变化机理提供了参考,该成果目前在国际期刊《Marine Life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处于刊印阶段。

 图注:北印度洋寡营养海区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空间变异及调控机理。

 

2.野外考察

3.学术会议编写

 

4.团队内部会议编写参考

(二)其他成果进展

(请简述除了标志性成果外的其他成果进展,包括但不限于科研成果发表,参加各类学术活动或会议、科考航次或野外考察;此部分简单说明即可。)

1.取得科研成果

2.参加学术活动或会议

20211013-15日,团队成员王大志、谢彰先参加了在武汉召开的第十一届中国蛋白质组学大会,因疫情,通过线上做了题为“中国海洋微生物组学研究现状与展望”的邀请报告。

20211027-29日,团队成员王大志、谢彰先受邀参加了在青岛召开的第十六届国际基因组学大会,并在28日的“海洋组学与全球合作”板块上做了题为“Marine Microbiomics in China: Current Status and Perspective”的邀请报告,同时参与了全球海洋微生物计划(Global Ocean Microbiome Project)的启动仪式。

 

 

 

3.参加野外考察

团队成员李东旭、薛铖参与了由深海生命过程与生态过程创新团队组织,以中山大学谢伟老师为首席科学家的“2021年南海中部综合航次”海山调查任务。本团队负责海山微生物组学(宏基因组或宏蛋白质组)样品的采集,在23个站位中共采集119个滤膜样品,过滤海水水量达9000多升。本航次获取的样品及数据,为摸清海山微生物组的多样性与功能提供第一手研究资料,为海山的微生物资源利用与生态系统保护提供科学支撑。

二、未来工作安排

(包括但不限于团队学术活动、科考航次、野外考察、各类学术会议等;请填写团队拟申请的项目,推动将实验室列为合作单位;团队拟开展的各类会议,请至少提前一周联系科技发展部,以便向实验室主任报备,由其根据工作需要安排参与讨论;会议请提供时间、地点、参会人员、议程及相关方案)

未来的工作安排集中在海山样品的后续处理工作,拟开展“中国海洋微生物组学研究现状与展望”的综述性文章撰写工作,暂无会议、野外考察和项目申请的工作安排。

 

三、需实验室协调的工作

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或困难,实验室将跟进并协助推动有关工作开展。如存在问题或困难,请具体列明需要实验室协调的事宜,有利于工作推进,针对性的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