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海洋藻类保种中心Center for Collections of Marine Algae
培养方法
单胞藻培养技术要点
发布日期:2012-12-16

一、慎重处理单胞藻培养用水
  实验用藻种培养用水,必须要经过煮沸灭菌或者高压灭菌(11020~30分钟),冷却至室温后再使用,在冷却过程中必须加盖,无盖的容器可用铝箔纸盖在瓶口。而二、三级藻类的培养用水可用化学方法来消毒,即在已经清洗过的池子中,放入经过沙滤或用脱脂棉过滤处理后的海水,再在池内海水中放入若干量的漂白粉,使池内海水中有效氯的含量为2030毫克/升,充分搅拌均匀后经过810个小时的消毒,再进行强充气,一般曝气10小时左右,再加入等当量的硫代硫酸钠,来中和水体中可能残留的有效氯,并经测定水体中无残余有效氯后即可使用。
  经过处理后的海水最好能在短时间内用完,尽量不要超过一天,以防止再次被污染。
二、容量和工具的消毒
  作为藻种级培养用的三角烧瓶等容器,必须用加热煮沸或高压杀菌。作为生产性扩大培养用的玻璃瓶、水泥池等,通常用30040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或者含有效氯200300毫克/升的漂白粉水溶液来浸泡消毒。具体的做法是:先用淡水或普通海水把容器或藻类池冲洗干净,再把容器或工具放入已配制好的高锰酸钾溶液(或漂白粉溶液)中浸泡510分钟,取出后用消毒过的海水冲洗干净即可使用。对藻类池的消毒,可用配制好的高锰酸钾溶液(或漂白粉溶液)由池壁顶部淋洒下来,并泼洒池底,过10分钟左右用消毒过的海水冲洗干净即可使用。
三、加大各级培养中的接种比例
  一般藻种级培养接入的藻种与新培养液的比例为113,中间培养或大面积培养,它们的比例为1510,这样藻液中可繁殖的单胞藻个数多,培养液中藻类增长速度快,缩短了培养时间,相对减少了污染。另一方面也利用了生物间的拮抗作用,增大了培养液中藻种的浓度,来抑制其他杂藻及敌害生物的繁殖,减少藻液被污染的可能性。
四、接种时间
  在培养条光暗周期和昼夜节律基本一致的情况下,接种时间一般选择在上午1000~下午400之间进行,不宜在晚上接种,因为晚上不少藻类沉在底部,而白天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趋光上浮,便于观察其运动能力,还可起到选种的作用。
五、日常管理中应注意摇动
  摇动可促进藻类的生长繁殖,其作用主要是:
  第一,通过摇动增加水和空气的接触面,以补充由于藻类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的消耗;
  第二,帮助沉淀的藻类细胞上浮而获得光照;
  第三,防止水表面产生菌膜。摇动要定时进行,且注意更换方向,以免造成漩涡式水流使细胞集中到瓶底中部。同时摇动不要太猛,防止藻液溅出。

六、敌害防治
  在单胞藻的培养中,敌害生物的污染和危害是造成藻类培养失败的主要原因。对敌害生物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尽可能减少其危害。预防措施预防应贯穿在藻类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

  首先,力求藻种及营养盐的纯度,控制源头污染;
  其次,海水须经严格过滤消毒,器具及藻类培养池也需严格消毒,同时加大接种比例,抑制其他杂藻及敌害生物的繁殖,减少藻液被污染的可能性;
  再则,在日常管理中,保持藻类室的干净卫生,以防灰尘及昆虫等的污染。

  消除、抑制或杀灭敌害生物方法:
  一是使用过滤方法清除大型敌害生物。单胞藻都很小,对污染的大型敌害生物(如轮虫等),可以用过滤方法清除。通常清除轮虫可用网孔小于60微米的筛绢过滤,经一次过滤可以清除轮虫的成体,而轮虫卵和正在发育的幼小个体不能完全清除,所以必须连续过滤3天,每天1次。待第一次过滤后存留下来的卵和幼小个体发育成长为成体后,在第二次或第三次过滤时清除掉。
  二是使用药物抑制或杀灭敌害生物。用于抑制或杀灭敌害生物的药物,有化学药品和中草药两大类。但往往由于敌害生物对药物的抵抗力比培养藻类强,效果不理想。目前,有效的药物方法还不多,药物杀灭敌害生物虽然取得一些初步效果,但还需进一步试验。
  三是改变环境条件杀灭敌害生物。使用此法必须了解培养的藻类和敌害生物对生态因子的适应范围,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改变某一环境因素,达到杀灭敌害生物而又保存培养藻类的目的。

 

 参考自:http://www.foodmate.net/tech/zhongyang/3/34477.html